语言选择: 简体中文简体中文 line EnglishEnglish

公司动态

上海市卫生健康状况报告(2021)

2021年,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卫生健康各项事业取得高质量发展,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基本情况

(一)居民健康状况

2021年本市三大健康指标继续保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户籍人口期望寿命84.11岁,其中男性81.76岁,女性86.56岁。

上海地区产妇死亡率1.60/10万。

上海地区婴儿死亡率2.30permil;

(二)医疗卫生机构情况

2021年,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6317所(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432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656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03所,其他机构126所。全市医疗机构实际开放床位16.85万张,比上年同期增长4.33%。全市卫生人员总数为29.33万人。

(三)医疗业务情况

2021年全市各医疗机构诊疗总次数为27249.09万人次,同比增长13.24%。门急诊25785.43万人次,同比增长18.93%。出院人数475.36万人次,同比增长17.66%。住院手术人次数425.22万人次,同比增长36.12%。病床使用率86.64%,人均住院天数10.51天。家庭病床6.29万张,同比增长11.53%

全市医疗急救中心全年院前急救完成急救公里2228.5万公里;急救车次105.6万次,急救人次98.9万次,分别同比增长14.63%18.93%

(四)监督执法情况

2021年全市卫生行政部门共监督检查119298户次,完成抽检样品37433件,行政处罚8232件,处理举报投诉案件4751件。

二、坚持从严从紧,全面做好新冠病毒疫情防控

(一)坚持科学防控,加强疫情判和风险预警。注重发挥专家在科学决策、风险防范、医疗救治、科技攻关、社会引导等方面支撑作用。遴选66名知名专家组成市级疾控、医疗等专家组,定期开展疫情动态判和科学分析,全程参与应急指挥体系。深入开展流调溯源,加强病原学监测分析,形成基础研究合力,精准科学有效阻断疫情蔓延,及时跟踪评估病毒变异情况,为疫苗研发、防控策略调整优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坚持联防联控,加强人员场所管控。各部门密切配合,全市16个区在机场派驻工作组,建立隔离转接闭环管理平台,形成入境来沪人员全程闭环管理流程。在8个区布局建成1.1万套集中健康观察房源。加强医疗机构疫情防控,加强127个发热门诊和222个社区发热哨点诊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升疑似病例筛查和预警监测能力,发热哨点诊室全年累计接诊超过5万人。

(三)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推进新冠疫苗接种。根据国家要求和市委、市政府部署,加快新冠疫苗接种,做到愿接尽接、应接尽接,尽快建立免疫屏障。各区落实属地责任,精心组织发动,优化接种服务,保障接种安全。截至1231日,全市累计接种超过5117万剂次,超过2209万人完成全程接种,适龄人群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率已达90.5%,超过682万人接种加强针。

(四)坚持精准防控,从严从快做好疫情应急处置。市、区各部门协同联动,抓紧疫情接报后第一个黄金24小时,全力做好患者救治、流调溯源、采样检测(全市156家检测机构,日检测能力85万人份)、环境消杀、社区管控等工作,努力做到四早、五最(早发现、早预警、早判、早处置,在最低的层级,最早的时间,用相对最小的成本,解决最大的关键问题,努力取得综合效益最佳)。现场流调应急处置做到2+4+242小时抵达现场,4小时完成流调核心信息,24小时初步查清基本情况并完成流调报告)。

(五)坚持平结合,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按照《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公卫20),推动《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地方立法,形成了1+5+1政策法规体系。坚持预防为主、平结合,注重抓好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监测预警、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医疗救治、社会治理等体系,力争到2025年,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准,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

三、服务大局,落实国家和上海战略

(一)持续推进长三角卫生健康一体化。一是推进长三角卫生应急一体化协同,开展长三角区域协查、联合风险评估和培训演练,强化卫生应急合作交流。二是推进示范区医疗机构检验检查报告互联互通互认、中医联体建设,成立长三角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联盟。三是推进血液联动工作,完善长三角血液应急联动调拨机制,加强区域血液应急联动保障。

(二)全力以赴做好第四届进博会和花博会等重大活动的医疗卫生防疫保障。一是完善指挥体系,坚持现场指挥和后方联合指挥相结合,确保医疗卫生防疫保障工作有力有序,24小时值守,与现场指挥部、防控专班对接。二是聚焦疫情防控,坚持持续优化完善方案预案体系,及时判疫情发展趋势,不断调整进博会疫情防控工作措施,加强现场应急处置,筑牢疫情防控底线,保障进博会顺利召开三是强化协作联动,坚持一体两翼工作格局建设,确保第一时间处置到位。坚持现场、医疗点和定点医院三级纵向联动。

(三)扎实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做好本市新一轮卫生对口帮扶的调整工作,三级医院帮扶县级医院的支援医院由35家增加至41家,将亚东县人民医院、拉孜县人民医院纳入组团帮扶模式,加大帮扶力度。继续做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工作。利用远程医疗和互联网+,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完成云南60家乡镇卫生院医疗互联网建设,实现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上海支援医院的互联互通。持续扩大新技术、新项目在受援地的实施与运用。

四、深化改,推动医疗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一)全力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上海特色制定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上海方案,着力布局高品质、智慧化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球领先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和医防协同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打造科创引领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新趋势,激发数智融合的公立医院现代化管理新效能,激活三医联动系统集成的外部治理新动力,着力把中山、瑞金两家国家试点医院建成医学科创转化策源地,以点带面引领全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二)有序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持续推进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完成第二批21家区域性医疗中心能力评估和认定。深化紧密型联体建设,新华mdash;崇明医联体试点开展城乡居保按人头付费、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加快推进中医联体建设。依托“上海健康云”建成市级家庭医生线上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签约、改签、解约、续约、健康咨询等全流程服务,畅通签约渠道,做实签约服务。实现全市医院之间跨区跨层级的44项检查检验项目信息互联互通互认。推动互联网+医疗创新发展,逐步推进基于智慧、互联的分级诊疗服务。

(三)加强基于大数据应用的综合监管制度建设。深化推进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聚焦重点领域,强化全过程严格监管。完善本市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会商机制,创新长效常态监管方式。落实市、区两级卫生行政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做好市级所有卫生行政事项接入一网通办。持续完善基于大数据的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评价体系,全面分析本市公立医院医改重点监测指标和运行情况,强化基于大数据的全面预算与绩效管理,提升全行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四)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一是加强特色新兴健康服务业园区建设,开展以临床研究和转化为特色的新兴健康服务业园区调研和专题研究,服务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等健康服务业园区重点项目建设。二是推进国际医疗旅游发展,开展首批社会办医疗机构国际医疗旅游试点工作,挖掘和筛选具有上海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医疗旅游服务项目。三是加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储备。四是研究建立健康服务业统计制度。

五、强化内涵,促进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

(一)健康上海行动稳步推进。一是印发《推进实施健康上海行动2021年工作计划》。二是完成健康中国行动监测评估和年度试考核工作,形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上海自愿评估报告。三是制订健康上海行动专项项目(2022mdash;2024)四是实施市政府实事项目,向本市所有常住居民家庭免费发放知识读本和健康工具。五是在浦东新区开展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建设试点。

(二)全面实施第五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一是强化部门协同联动,落实项目经费保障,合力推进项目实施。二是修订印发《项目管理手册》,抓实日常督导质控,持续加强项目规范管理。三是完成第五轮三年行动计划中期评估。四是一个平台、三张网络、一支队伍建设持续释放整体叠加效应,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基础持续夯实、应急保障能力全面升级,在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处置、落实常态长效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实战中体现了工作成效。

)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显著增强。一是全面加快推进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二是市疾控中心异地新建工程按期推进,1219日启动首根钢柱起吊工作。三是区疾控中心达标建设扎实推进,长宁已完成改建,虹口、杨浦、普陀等13个区已动工。四是实验室检测能力大幅提升,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参数扩项至1700项,列全国省级疾控中心第一;各区疾控中心平均实验室检测参数达到614项,提前达到区疾控建设标准(525项)要求。

)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一是完善全市医疗服务体系布局,制定发布《上海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21-2025年)》。二是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华山医院获批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和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组织第六人民医院申报国家骨科医学中心等,建设1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三是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建设便民就医工程,推动便捷就医七大场景应用推广以及医保电子就医册试点工作。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全年本市新增互联网医院29家,总数增至76家。五是做好院前急救工作,按时完成2021年为民办实事项目新建6个医疗急救分站五是强化采供血服务,确保本市血液安全,修订《上海市献血条例》。

)临床研究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一是开展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研究管理试点工作,形成临床研究与临床试验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二是推动完善本市临床研究体系,重点建设3家研究型医院: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上海临床研究中心(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中山医院)。三是加强研究平台建设,成立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等。

)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夯实。一是全面启动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全市各区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确定分阶段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建或改扩建计划,提升场地设置、设施设备等建设水平,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拓展预留空间。据统计,“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家、分中心20家,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7家、分中心9家,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5家、分中心5家。年内已启用的普陀区万里街道、浦东新区曹路镇等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数达到200张,建筑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承载更多社区健康服务功能。二是完成国家卫生健康委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达到国家基本标准,20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申报国家推荐标准,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质量发展。三是首批46家以康复为特色专业的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率先建成,全部面向居民开放。四是全年新建19家智慧健康驿站,全市标准化智慧健康驿站达到238家,实现街镇全覆盖。五是在首批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全市“功能社区”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将社区卫生服务延伸至学校、产业园区、办公楼宇、企事业单位、养老机构等区域。配合市总工会落实为民办事项目“100个园区(楼宇)健康服务点”,组织医务人员定期进入服务点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服务。

)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一是成功获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为推动中医药全面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大格局提供制度支撑。二是推动中医药地方立法,《上海中医药条例》51日起正式实施。三是印发《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四是实施新一轮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包括5个方面16项重点任务。

)食品安全监测和标准管理取得新成效。一是完成上海市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动态管理,废止色拉等5项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发布糟卤等5项标准和1项修改单。二是扎实推进风险监测评估,首次将市教委纳入风险监测工作体系,进一步聚焦学校食品安全,成立上海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实现监测评估制度衔接。三是推动实施《上海市国民营养计划实施方案(2019-2030年)》,完成营养创新平台建设,关注“一老一小”,全面推广健康食堂、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四是做好上海花博会和第四届进博会等重要活动的食品安全应急值守,保障市民食品安全。

)职业健康治理体系不断健全。一是制定本市职业病防治十四五规划,为本市十四五期间职业健康发展谋篇布局。二是持续推进职业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职业健康“一件事”正式上线,试点开展职业健康危害因素在线监测。三是开展长三角区域职业健康合作,共同提升区域职业健康管理与服务能力。四是做好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工作。五是落实国家职业病防治重要项目。六是精心策划组织职业健康宣传、职业健康达人评选活动。七是开展职业健康促进工作。八是顺利完成尘肺病攻坚行动自评验收。

)卫生应急能力持续提升。一是开展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专题研究,提升本市卫生应急队伍快速响应、自我保障和现场有效开展救援的能力。二是圆满完成外滩大会、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中国国际工博会、上海旅游节、上海马拉松赛、中高考等重大活动、会议、考试和赛事的医疗保障和卫生应急工作。

六、聚焦重点,持续改善民生福祉

(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实做优。一是推进有效签约,依托上海健康云建成市级家庭医生线上服务平台,实现线上全流程服务。二是做实有效服务,开展家庭医生团队助理、签约居民健康评估、以家庭为单位签约等专项研究,持续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常态化质控三是加强有效管理,完成年度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绩效考核,发挥签约服务费激励作用。截至2021年底,本市家庭医生“1+1+1”累计签约860万人,签约率超过34%;其中,重点人群签约442万人,签约率达到77%,长护险统一需求评估2-6的失能老人签约率超过92%

(二)老龄健康服务不断强化。一是制订发布《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沪府办发〔20213号)二是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35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534家医疗机构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三是开展2021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市、区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共出动1059人次,对219家机构进行抽查。四是实施全国医养结合人才能力提升培训和全国老年医学人才培训。五是持续推进长护险试点,完善终核评估流程提高评估效率,推进市、区、机构三级质控不断提高评估质量。

(三)妇幼健康服务能力不断加强。一是强化母婴安全保障。切实落实产妇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规范和产科血栓预防专家共识,组织开展全覆盖调研督导,充分发挥市级危重产妇和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作用,举全市之力多学科协调救治,全市危重产妇、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分别为99.5%92.6%二是深化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做好妇女儿童发展“两纲”和“十三五”规划妇幼健康终期评估,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推进实施“十四五”规划加强五个新城和郊区产科、儿科资源配置。持续深化儿科联体建设,全市提供儿科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从308家增至395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157家增至244家,基本实现全覆盖。完善7+6危重产妇和新生儿会诊抢救网络,推进瑞金医院、中山医院市级危重产妇会诊抢救中心建设。三是加强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展妇女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探索研究,成立上海市出生缺陷预防保健中心将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纳入本市基本公共服务,妇女两病筛查保障经费由每人80元提高到228元。建成21个儿童早期发展基地开展以自闭症为切入点的儿童心理健康干预试点工作启动儿童回应性照护支持等试点工作,增15家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网络单位四是提高妇幼健康全过程治理效能加强母婴保健专项技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划设置和审批,制定印发《上海市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管理办法(2021版)》《上海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规划(2021mdash;2025年)》;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下放审批权限,印发《关于做好本市妇幼健康领域证照分离改革工作的通知》。五是持续优化出生一件事,接入“上海市少儿住院互助基金”参保缴费事项,优化调整联办事项,完善主题模块,扎实落实线上帮办工作,提高群众办事效率和体验度

(四)慢性病综合防治服务持续推进。一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重点癌症、糖尿病、慢阻肺等主要慢性病,开展基于多源健康大数据的慢性病多因素综合风险评估与管理,强化慢性病高危人群筛查和追踪管理。二是组织实施第四轮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实现全流程自助筛查,有效提升筛查可及性。三是依托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持中心建设,有序推进血压、血糖、体质指数(BMI)、肺功能测量、智能语言随访等健康服务标准化管理。四是全面实施伤害住院病例登记报告管理,在全国率先开展儿童伤害住院病例专题监测。五是组织开展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工作。完成市级视觉健康规范诊治中心招募。试点开展儿童青少年肥胖综合防控工作。六是完成碘缺乏危害、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生活饮用水水质等监测工作。

)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落细落实一是修订《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贯彻落实三孩生育政策。二是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做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目标人群测算、资金测算、资格确认和资金发放等工作。三是扶助关怀计生特殊家庭,推进计生特殊家庭联系人制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就医绿色通道三个全覆盖四是大力推进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

七、创新管理,切实提升治理效能

)监督执法工作不断深化。一是推进市区两级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会商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卫生牵头、部门协作、属地管理的综合治理格局。二是联合开展综合监管市级督查,对16个区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工作开展全覆盖专项督察。三是运用信息化手段,探索卫生监督卓越品牌项目,推进智慧卫监工程建设。四是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管理,开展双随机抽查,覆盖全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协助国家卫委开展新型冠状病毒实验活动专项检查。

)加强卫生健康领域人才工作统筹。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优化整合卫生健康人才计划,将原有7个人才计划整合为1个人才计划,即海尚名医计划,按照青年、带头人、领军形成梯度合理、结构科学的人才培养选拔体系,将原有中医人才项目单列,形成完整的中医人才体系。推进建立统一人才计划申报平台,对卫生人才计划申报实施规范化、信息化管理。

八、加强统筹,狠抓重点工作落实

(一)制订发布十四五规划。制订发布《上海市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关于加强新城医疗卫生资源规划配置的方案》,启动《上海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编制。

(二)卫生健康交流合作深入推进。一是加强摩洛哥医疗队防疫保障,统筹新冠疫情防控和做好当地医疗工作。二是贯彻抗疫外交部署,加强抗国际合作。三是协调做好重大外事活动的卫生防疫及医疗保障,推进外籍人员及港澳同胞的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四是推进国际和沪港澳交流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三)信访工作不断完善。依责履职,全力压实信访工作责任。二是加强源头治理和攻坚力度,推进信访矛盾化解。三是加强信访信息分析判和信访队伍建设。全年共收到群众来信(2065件次)、来访(697批次864人次)、网信(2542件次)等信访事项5304件次;卫生热线共受理来电来总量98.81万件次,其中12345市民热线转来工单16.58万件次,分别较去年同期增加27.7%13.1%,为市民实际解决了大量急难愁盼问题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