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 简体中文简体中文 line EnglishEnglish

公司动态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智改技创按下“快进键”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发展条件深刻变化,“数智赋能”引领时代革新,迫切需要智能化改造和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政府不断提高智能化改造政策支持力度,为加快我国企业智能化改造进程、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补贴支持与减税支持分别是政府对企业智能化改造的“事前扶持”与“事后扶持”,实践表明,复杂环境下补贴支持与减税支持对企业智能化改造和科技创新的激励效果存在差异,政策支持效果的发挥不仅受制于企业内部机制,还受到外部营商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营商环境作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代表了一个地方的软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智能化改造政策支持持续有效实施的基础保障。我国地域广阔,企业面临的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和国际化的“软环境”存在显著地域差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支持政策的有效落地,导致智能化改造以及创新产出质量欠优、持续能力不足、关键突破不强、政策效能地区差异较大等现象凸显。加之,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机会主义和寻租问题导致企业智能化转型与科技创新操纵等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频发,严重影响了智能化改造支持政策的实施效果。

  因此,需要在充分考虑智能化改造政策支持多样性和异质性基础上,探究财政补贴与税费减免两类政策支持对企业智能化改造和科技创新的影响,并考察不同营商环境下政策支持对企业智能化改造和科技创新的激励效应。这能够揭开深刻理解政策支持对企业智能化改造和科技创新差异的“黑匣子”,有助于深入理解政策支持、营商环境优化与企业智能化改造之间的复杂关联,为制定科学有效的智能化改造支持政策体系提供参考,助力企业智改技创跑入“快车道”。

  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助力企业智能化改造与技术创新

  企业智能化改造以及技术创新活动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特征和“公共物品”属性,存在知识外溢效应。“市场失灵”导致企业完全自发进行智能化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很难达到社会最优水平,不能通过独享智改技创成果带来持续的长期稳定收益;而且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技术创新通常需要大量资金的长期持续投入,资金不足极易导致智能化改造的中断乃至失败,加之其本身高风险性与外部性的普遍存在,降低了企业智能化改造的积极性。市场机制并非在任何条件下都强势有效,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政府制定诸如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政策,能有效降低企业智能化改造活动面临的不确定性,弥补企业智能化改造活动正外部性损失和激发企业智改意愿和创新潜能,以此较好地进行智能化改造、提高技术创新质量及增加其收益。

  减税政策支持通常是指按照税收法律、法规减除纳税人一部分应纳税款,是对企业等纳税主体、征税对象进行扶持、鼓励或照顾,以减轻其税收负担的一种特殊规定。以企业资格认定、税收减免、退税等为代表的减税政策可以通过市场价格机制传递给企业,引导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按照政府调控目标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有利于企业将更多资源集聚到智能化改造活动中,赋能企业智能化改造成果转化,从整体上降低智能化改造成本,使企业盈利能力获得改善,最终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进程并促进技术创新产出水平的增强。

  政府补贴支持通常是指在结构失衡或出现供给“瓶颈”时,向市场主体提供各种形式的财政补贴,以保护或扶持其稳定增长。补贴支持能够直接补充企业智改活动资源,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缓解企业资金约束,解决风险较大的智能化改造活动面临的融资约束障碍,从而使企业有足够的资金从事智能化改造所需的研发活动。该类政策支持通常发生在企业开展智改活动前期,减轻企业为实施智能化改造而产生的创新投入压力,主要表现为“事前扶持”。但与此同时,由于政府不能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企业信息且缺乏全过程的市场监管,很难对企业补贴需求作出精准的区分、判断和监管,容易导致在补贴支持过程中偏离社会公平目标。加之,此类政策支持容易滋生“政府资助企业”标签背后的公共物品趋向浪费和资源低效率配置等“政府失灵”现象,可能会诱发企业过度购买行为和“寻租”偏好。

  政策支持是政府避免市场失灵、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政府自身在规模、职能、权利和行为方式上受到法律和社会的严格限制和有效制约,加之信息不完全对称,其与企业缔结的是一种基于不完全信息的契约关系,导致其实施的补贴政策与减税政策在对企业智能化改造与技术创新的激励上存在不同的效应。当前地方政府更多依靠财政补贴、资源消耗与减税让利等粗放型的政策支持微观主体智能化改造与技术创新的模式亟需进一步优化。因此,地方政府应结合所在地区营商环境发展实际,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以及不同行业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及创新能力、水平和成果,精准施策,并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制定合理、公平的“两性”政府补贴支持政策;运用“负面清单”“指挥棒”等调控手段工具对政府智改支持政策落地情况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全过程控制,避免企业为获得补贴而迎合政策的策略性智改创新或伪智改创新行为。此外,地方政府还应当兼顾企业经营状况、智能化改造和创新规模等微观主体异质特征,设计立体化和差异化的“两化”政策支持,减少对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技术创新活动的行政审批事项,努力打通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减税减负政策瓶颈,充分发挥其市场导向功能,减少政府对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技术创新活动的“事前”和“事后”干预,给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与征税机关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好地发挥政策支持的激励效果。

  二、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技术创新市场潜能

  营商环境是直接影响企业智能化改造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改进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方式。良好的营商环境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性和公共性交易成本,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土壤”。其主要通过地区政治环境、产权保护环境、法治环境、融资环境和政府服务效能的提升对微观市场主体的技术创新活动产生正向影响,补贴和减税作为政府支持企业智改技创的重要政策工具与手段,其激励效应受到所在地区营商环境的制约。

  优良的营商环境有助于补贴与减税等政策支持的落地实施,促进企业智能化改造政策红利的获得,也能为企业获取智改技创资源拓宽渠道。此外,优良的营商环境往往意味着较高的政府公共服务效率、良好的政府行政环境、健全的法律环境和诚信制度。政府公共服务效率越高,企业智能化转型的积极性越高,技术创新投入的强度也越高;法律环境和诚信制度越完善,越能够降低企业智能化改造和创新成果被侵蚀或挤压的可能与风险,有助于保护知识产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智改技创过程中可能面对的税负和资金等约束,降低企业智改技创活动风险,提高智能化改造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相反,在一个相对恶劣的营商环境中,行政特权、政府“寻租”以及官员腐败等现象会不断滋生,不仅会极大挫伤企业智改技创的积极性,还会引发企业用腐败行为替代创新,催生专利泡沫;企业为了获得特权会更加倾向主动迎合政府“寻租”,这势必会严重影响政策落实和实施效果。实践表明,简政放权,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够抑制创新政策落实过程中的腐败行为和“寻租”偏好,促进地区金融发展对辖区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本配置总量与效率提升,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对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和增加技术创新投入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它直接影响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优化营商环境是当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不仅能够推动企业内部的智能化改造进程,还能加大企业对高技术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投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技术含量。因此,地方政府应更加重视营商环境优化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进程中的重要角色,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健全地方政策、政务、市场、法治和文化环境,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对政策支持实施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政府不当干预行为和各种侵犯商标、专利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的有效治理,解决智能化改造和创新活动公共产品性质带来的外部性问题,降低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技术创新的制度性和非制度性交易成本,弥补市场失灵,持续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作者:李坚飞 董禹彤 水会莉

  (湖南工商大学;长沙市人工智能社会实验室)

(责任编辑:王晨曦)

平台注册入口